2021-10-08 18:49:46 人气:174
近年来,申请国际学校的中国学生家长越来越多,很多准备申请国际学校的家长都非常关心在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应该关注哪些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进行简要介绍。
国际学校的家长应该关注什么?
“选择国际教育,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王赫与钱志龙在演讲中反复强调的内容,这一对被称为最佳拍档的犀利校长,获得满堂喝彩,将论坛的气氛推至高潮,他们建议家长将这个问题思考清楚。本环节由国际学校家长代表朱鹏主持。
国际学校如何挑家长?
首先列举了国际学校最不喜欢的几类家长。
第一类,把自己当成上帝的家长。有这样心理的家长会把校长定位为客服经理,孩子变成了商品,这样的局势下是不可能有家校共建、同盟关系的。
第二类,“爱吃自助餐”的家长。这类家长抱着付了费就要吃到饱、吃到好的心态,要求学校提供诸如高尔夫球等各式课程。但教育归根到底是公平的事,孩子不是每天被塞满才有足够的收获,才对得起学费。
第三类,“天才的爸爸”或“天才的妈妈”。这类家长自己不是天才,但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天才。学校一点点不足都被看成耽误孩子成为天才的杀手。学校时刻站在被告席上,面对他们的指责和质疑。
第四类,病人型家长。这类家长很焦虑,需要专家、校长、教育家给他开药方,但自己却不愿意去思考,喜欢问别人要答案。
第五类,奴隶型家长。这类家长把为孩子倾注的全部心血和期待都转嫁给学校。但培养有情怀、有想法、有热情的孩子,不只能靠学校,得靠一个家庭,大家一起才能做好。
第六类,奴才型家长。他们只认可西方教育,觉得蓝眼睛、高鼻子的校长才可以给孩子国际化的未来。
与之相对应,钱志龙把关心子女教育的家长分成五级:起步阶段是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第二级是舍得花时间陪孩子的家长;第三级是开始思考和意识到问题所在的家长;第四级是愿意思考并反思自身不足,愿意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家长;而最高一等的家长是什么样,钱志龙在现场卖了个关子。他请家长们不要依赖所谓教育专家给出的答案,而是思考什么是家长最大的爱?什么是给孩子的最棒的礼物?
家长如何挑国际学校?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要看办校的初心是为了做百年名校,还是捞一笔教育利润。”钱志龙建议家长,择校时更多关注创办人和投资人的初心,看高层架构。
此外,他认为,学校的核心是老师,“为什么芬兰的教育世界排名第一,因为他们把最好的人才留在了教育行业。”钱志龙说,在培德书院,爱护老师的方式是提供物质生活幸福感的同时也为他们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低师生比不是因为孩子需要很多老师的关注,而是让老师在教学之余也有时间和空间提升人格和素养,和孩子一起成长。”
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国际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往往提到培养领导力,但有些孩子并不是领袖之才该怎么办?”针对现场观众的这一提问,钱志龙说,有一种领导是像乐队指挥那样站在前面,还有一种领导是在后面提供支持。比如老师,现在也希望老师转变角色,从站在神坛上无所不知、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分发者,变成站在孩子身边或身后,带领孩子一起探索世界,激发学生的内心能量和好奇心。他还提到,servant leadership(服务型领导力)也是一种领导力,为别人、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产生巨大影响。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不是一定用国外课程,不要把国际教育等同于外方校长、外教数量”。王赫提醒家长,国际教育应该关注的是教育的本身,“教育应该让孩子保持天性、好奇心,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成长,让受教育者成长,让教育者成长,让孩子成长,让家长成长,让社会成长,它不在于肤色,在于想法,在于实施教育的过程,在课堂当中发生的一切才是重要的。”
“学校管理者用什么眼光看待教育,用什么方式和老师沟通,老师就会在教育当中用什么方式反馈给学校。”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要想把学校办好,首先要找到相同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人,在这之后,要留给老师充足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性,为老师提供发展平台。家长在选国际学校时可以关注一点,“看这个学校有多少老师愿意留下,如果一个学校到4月时有一批老师要走,说明学校带给老师的感受很差,教育质量自然也堪忧。”
做国际学校校长,外教是国际学校中师资最薄弱环节。而有教学能力,有留学背景,对不同文化有自己的理解,有不同的学习经历,这些人才是国际教育当中的中坚力量。
选择学校关键关注什么?
在择校问题上,“为什么没有选择公办学校而是选择国际学校,你期待从国际学校得到什么?”家长如果期待从国际学校得到的是可以去斯坦福、哈佛,那么很多公办学校也可以办到这一点,如果是希望孩子英文说得更好,那也可以有很多途径实现。“希望孩子用什么方式学习,形成何种能力,如何养成这种能力,这才是一个家长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家长在选择国际学校时,应该考虑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孩子怎么成长,每天在学校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老师,用何种方式交流,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反过来,家长也需要跟孩子一起探讨,“我到底要什么,我是谁。并且帮助孩子形成某种能力,用行动定义自己。”同时提醒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不要盲目崇洋,“中国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一部分。”